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经书 > 律疏部·论疏部 >

瑜伽师地论略纂 第十二卷

瑜伽师地论略纂 第十二卷 (论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) 基撰 此品第三学持之第十五品也。能如是学中之第九品也。性菩提分。唯三十七。但能证菩提。名菩提分。此中十五门。皆是
瑜伽师地论略纂 第十二卷
  (论本第四十四五六七八九五十)
  基撰
  此品第三学持之第十五品也。能如是学中之第九品也。性菩提分。唯三十七。但能证菩提。名菩提分。此中十五门。皆是此中广明。名菩提分品问曰何以供养品后明耶。前供养品。摄修方便。修成今道之行差别。名菩提分。故次明之
  论解惭愧依处有四中。第四云若诸菩萨于自所生恶作有依随逐不舍而生羞耻当知是名等者。言恶作有依。谓由第三作恶已悔。悔已复作。后作依前作。故名有依
  论解五浊中。法师云。言体。寿浊。大乘以阿赖耶识连持不死假立命根。即以此命根。为寿浊体二有情浊。谓下解中云。不识父母沙门若婆罗门以不信为性。不识家长等。以憍慢为体。不畏今后世罪。以无明为体。不修善等。以懈怠为体。即以五法为有情浊体。谓不信。慢。憍。无明。懈怠也。若同时五蕴者。通五蕴为体三烦恼浊。谓除见及前五余烦恼。为此浊体见浊谓五见。看下文意。实取内道妄见为体。即不正知也劫浊。谓饥馑。疫病。以触中二数为体。刀兵以四魔或五蕴为劫体三界分别。唯欲界。唯南阎浮。其饥馑等三。从三十二十十岁次第起也。若五浊能治道者
  论又诸菩萨如实了知诸器世间破坏成立等者。即知二十劫坏二十劫成等也
  论云又诸菩萨于其世间于世间集等者。此以八种相观世间也于其世间者。谓苦谛于世间集。谓集谛世间灭。灭谛也于能往趣世间集行者。谓爱为集谛。受能生爱。即受为趣集行也往趣世间灭行者。谓道谛于其世间爱味过患者。重观集谛苦及与出离者。重观灭谛问曰何以集谛三重观。苦谛灭谛二重观耶。义曰若集深可厌故。二三观之。灭甚可欣故亦重观也。又前五观四谛。唯重观集之趣集行。谓爱者以深可厌故。故重观之。前别观四谛。下重观四谛。爱味。谓集谛。或是苦谛。过患。谓苦谛。或是集谛。出离。谓无漏二谛。为一观也
  论云由诸菩萨如实了知世间流转差别者。结前五浊等流转差别若器世间流转差别者。谓结前二十劫成二十劫坏等若八种相观世间义者。谓结前观四谛八种相若诸世间所有胜义者。结前唯有色等问曰何以故名胜义义曰若不知其义。而如名即执。此是世俗。既知唯有其名。不起执着故名世间
  论曰普能远离十四垢业者。旧云六方四恶友四善友为十四垢业。依长阿含。与此六方等全别。身口有四。杀盗邪淫妄语不依此四作诸恶也。恶因有四。谓贪嗔痴怖。不依是四而起恶业。并离六损财法。谓耽酒博戏放荡迷着伎乐恶友相损。渐随彼所说。是此六中一一。各有六种。不可烦引。隐六方者。亦如长阿含说。罗悦城有长者子。名曰善生。积世相传。于清且时。恒礼六方。合六神常护家业。所作谐偶。忽时值佛问有是法不。答言有。与汝不同。父母为东方。长师为南方。妻子为西方。亲友为北方。仆使为下方。沙门高德为上方。六方之中各有五事。不可烦引。广如彼经言。常隐在此六方中。不生憍举。若能住此六方故。言藏隐远四恶友者。亦如彼说。一者如亲恶友畏而伏之。实无亲意。二者美言恶友言顺意违也。三者敬顺恶友心虽敬顺。然于所作善恶皆从无相谏心。四者恶友为恶事伴。或饮酒博戏淫逸及歌舞等。此四中一一各有四。不可烦引。言此四可恶而当远之
  摄四善友者。言此四可亲。应当亲之。如彼经说。一止非友。恶事相止。二慈愍友。苦事相怜。三利人友。乐事相与。四同事友。善事相同。一一之中各有四种。不可烦引。广如彼经
  论云如尸佉洛迦契经中说者。此翻为顶髻持。即头上顶髻也。又尸迦名髻。洛迦名执髻。即执髻也。此是八名如长阿含。或是异生小时名也
  论云菩萨成就如是等法如其世间正所应知如其世间正所应转者。结上受正所应知结缘谛等。以上八相应对结以下文
  第四十五卷
  论解四依。依诸经论次第不同。如涅槃经。从果推因说次第。谓真如是果。可依真果。不可依人。即缘如智名义。可依此义不可依语。即因此智起后得说法可依此智。不可依识。既闻法已可依了义。不可依不了义。又却推从因至果。即以法为证真如智。即是因义。为真如即是果。可依了义。即先观因。后方观智。不依于识。今此五重。不能烦记。今此文即为第三重解。如文可知
  论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等。言本性义者。即诸法之性体。言识有八种。是识之本性。小乘不了义不说故。并于本性。亦不能了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