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经书 > 律疏部·论疏部 >

成唯识论述记 第七卷

成唯识论述记 第七卷 沙门基撰 次下第二以五教十理证有本识。于中有三。初问。次答。第三至第四卷云别有此识教理显然下。总结劝信 论。云何应知至有别自体 述曰。此即外问。不言
成唯识论述记 第七卷
  沙门基撰
  次下第二以五教十理证有本识。于中有三。初问。次答。第三至第四卷云别有此识教理显然下。总结劝信
  论。云何应知至有别自体
  述曰。此即外问。不言阿赖耶言第八识者。此言通故。不退菩萨。三乘无学。皆得有故。彼名既局。无学等无故。举第八不言赖耶。如是诸处准此应知。如断.常中言阿赖耶者。此从因为名复言至转位。即通二乘.菩萨十地为论。故非一向依此例说。此显依初舍为名。彼意显通诸位为文。故有二别何故言离眼等识有别自体者。小乘等计。阿赖耶名我教亦有。如下别辨。然即六识更无别体。故今问言。云何得知离眼等识有别自体。若言识等。举识等取余色等法。今言等识。唯取余识不取色等又准下说一切有中。破五取蕴非爱着处。计离色等无别自体。不唯在色。今者应言眼等识者。等取心所.及色法等。不离识故略不言色。举王取臣不言心所。举实取假不言得等。涅槃非爱境故此不论。是虽共许五取蕴外无别有体。此离识蕴不共许故。今总答之
  论。圣教正理为定量故
  述曰。答中有二。初总。次别。此即第一初举教.理言识有体。此非世间现量境故。唯信圣言。及比知有。以此二量为决定证。故言定量。量谓量度揩定之义。如常应知
  次下初引教别答。后为理别答就教中。初引不共大乘教。小乘不信故。次引共许小乘教。二宗皆信故就不共教中有二。初以四颂三经证此识有。后立大乘至教量摄初引经中有二。初别引经。后总指例。然二经摄论等同。一经诸论不有。初之二颂阿毗达磨经。后之二经文自彰显。此之初经即摄论第一。彼无此等解。应勘彼文
  论。谓有大乘至契经中说
  述曰。此简小乘阿毗达磨。是大乘故。阿毗达磨及契经言。如常分别。不言对有法言对法者。具轨.持义非有法故。义准因明。法与有法不定故不应为难
  已下经中皆有三。初引经颂。二长行别解。三末后总结。更于下文不繁指迷
  论。无始时来界至及涅槃证得
  述曰。此后释中总有三解。初一广。后二略。初广中上半解为因.缘。如世亲摄论第一.及瑜伽五十一。后半解流转.还灭亦然
  论。此第八识至而显示之
  述曰。下释有二。初解外伏难。后别解颂。此即初也谓有难云。欲显其识当须显体。何故约义以解识耶故今答云。此识体性微细难显。故以作用而显其体。今言自性体异名也自下释中初判。后标释
  论。颂中初半至作依持用
  述曰。此初判也。下半可知。上半颂文义有异故其句亦别。其第一句解为因用。次第二句解为缘用。然第一句无始时来四字。通第二句依用。第二句一切法三字。该上因用。互相显故。故初二句各致一言
  所以者何
  论。界是因义至故名为因
  述曰。下别释有二。初解上半。后解下半解上半中。初别解二句。后结所明。解第一句为因用。言界者即是因义。故成因用。种.现识中是种子识。虽复现行亦名因相。能生诸法种子亲故无始时来展转相续。刹那不断亲生诸法。亲生之言。显为因义。非为助缘。亲能生故言诸法者。即第二句一切法言。此以诸言牒下一切。此识无始时来。与一切法为因。故经言界是为因用
  论。依是缘义至故名为缘
  述曰。下解第二句有二。初总解颂。后别解依。此总解颂。即现执持诸法识也无始时来。牒上四字与一切法。牒下三字平等为依止故。言为缘
  此为略解。下广缘义
  论。谓能执持至及为彼依
  述曰。下别解依。于中复二。初总。后别。此总也。现所执持。牒前因义显与为依。谓现行识能执持种。由此因义故。与一切现行诸法为所依故。即变为彼现行诸法。及能与彼现行诸法为所依止。与诸现法为依虽同。变.不变异。故置别说
  论。变为彼者至及有根身
  述曰。下别释依。即是所缘变之境界。不说变种者。相沉隐故略而不说。又种识故略而不说。又种识故即前执持
  论。为彼依者至作所依止
  述曰。即总七转识不缘变之果
  如何为依。先释五识
  论。以能执受至依之而转
  述曰。由此执受五色根故五识得转。即显此识展转为依。若不执持其五根者。识不得依。如死人等。故说为缘。亦有种依。然是因缘。今约五根增上共许显处说故
  释意识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