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经书 > 律疏部·论疏部 >

大乘起信论裂网疏 第六卷(5)

二释观二。初明应修。二明修相。今初 复次若唯修止。心则沉没。或生懈怠。不乐众善。远离大悲。是故宜应兼修于观。云何修耶善修止者。即止是观。

  二释观二。初明应修。二明修相。今初
  复次若唯修止。心则沉没。或生懈怠。不乐众善。远离大悲。是故宜应兼修于观。云何修耶善修止者。即止是观。不沈不掉便入真如根本三昧。获十利益。乃至入正定聚。不复退转。何劳更明修观法耶。今为不得意人。心必沉没。或懈怠不乐众善。而堕凡外。或远离大悲。而堕二乘。故复示以应兼修观也
  二明修相三。初四谛观。二弘愿观。三起行观。今初
  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。以无常故苦。苦故无我。应观过去法如梦。现在法如电。未来法如云。忽尔而起。应观有身悉皆不净。诸虫秽污。烦恼和杂此先明苦谛观也。一生灭不停。是无常行。无常故苦。即是苦行。苦故无我。过去如梦了不可得。现在如电刹那不住。未来如云忽起无所从来。即无我行。诸虫秽污等。即不净行。此四行观。对治凡外一切见爱无不尽也
  观诸凡愚所见诸法。于无物中。妄计为有此即集谛观也。妄计。即惑。惑。即集谛。此观正治凡外贪着三有。兼治愚法声闻妄生恐怖
  观察一切从缘生法。皆如幻等。毕竟无实。观第一义谛。非心所行。不可譬喻。不可言说此即灭谛观也。缘生如幻。则即事而真。真非事外。故非心所行。不可譬喻言说。正治凡外非灭计灭。兼治二乘舍有觅空。权位菩萨弃边取中
  观一切众生。从无始来。皆因无明熏习力故。受于无量身心大苦。现在未来。亦复如是。无边无限。难出难度。常在其中。不能觉察。甚为可愍此即道谛观也。若能觉察无明因果。便是出要度脱之道。愍物迷此。即为下文弘愿观本。正治凡外不知出要。兼治二乘不起大悲。初四谛观竟
  二弘愿观
  如是观已。生决定智。起广大悲。发大勇猛。立大誓愿此总明依四谛境。发四弘誓。上求佛道。名决定智。下化众生。名广大悲。弘能任重。名大勇猛。毅能道远。名大誓愿也
  愿令我心离诸颠倒。断诸分别此即烦恼无尽誓愿断也。自未度脱。欲度他人。无有是处。故首明之。其实四弘在一心中。非有先后
  亲近一切诸佛菩萨。顶礼供养。恭敬赞叹。听闻正法。如说修行。尽未来际。无有休息此即法门无量誓愿学也。不离颠倒分别。则不能亲诸佛菩萨。不勤供养听法。则不能修无量度生法门。是故四弘宛转相成
  以无量方便。拔济一切苦海众生此即众生无边誓愿度也
  令住涅槃第一义乐此即佛道无上誓愿成也。同一切众生皆成佛道。非愿独成佛故。二弘愿观竟
  三起行观
  作是愿已。于一切时。随已堪能。修行自利利他之行。行住坐卧。常勤观察。应作不应作。是名修观此即以行填愿也。自他本自不二。由于颠倒分别。妄见有殊。今既随顺真如法性。依四谛观而发四弘。故于一切时中。随已堪能。或修自利之行。能为众生作增长缘。即是利他。或修利他之行。能破自心颠倒烦恼。即是自利。乃至一行一住一坐一卧。苟可自利利他。则应作之。苟不可以自利利他。则不应作。设使自虽有益。能令人损。或虽有益他人。自堕名利。皆亦不应作也。发菩提心者。最宜勤加观察。二释观竟
  三释双行
  复次若唯修观。则心不止息。多生疑惑。不随顺第一义谛。不出生无分别智。是故止观应并修行善修观者。即观是止。念念与菩提心相应。便契第一义谛不思议境。此观便是无分别智。今为不得意人。散心缘四谛境。虽发弘愿。不知四谛秖是一心。多生疑惑。故于本来无二法中。巧示双行方便
  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。不生不灭。本来寂灭。自性涅槃。而亦即见因缘和合。善恶业报。不失不坏此示即止而观也。念一切法自性涅槃。一心真如门也。止也。即见因缘业报不失不坏。一心生灭门也。观也。秖于不生不灭性中。妄有因缘生灭。则四谛皆唯一心明矣。以世间因果。即苦集。出世因果。即道灭。十界差别。皆是心生灭门。皆依真如门故
  虽念因缘善恶业报。而亦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。乃至涅槃此示即观而止也。既依真如而有生灭。则知生灭诸法。同一真如。别无自性矣。二各释竟
  三结益
  修行止者。对治凡夫。乐着生死。亦治二乘执着生死而生怖畏。修行观者。对治凡夫不修善根。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小心过。是故止观互相助成。不相舍离。若止观不具。必不能得无上菩提观生灭即真如。名止。生死本空。何可乐着。生死无性。何须怖畏。观真如即生灭。名观。因果宛然。安得不勤修善。同体在迷。安得不普济度。盖一心二门。本不相离。故一心止观。决不可偏修也。为成无上菩提。所以二行作一门说。初正示修习信心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