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

当前位置: 主页 > 经书 > 史传部 >

佛祖历代通载 第十三卷

佛祖历代通载 第十三卷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 唐 (一 庚戌) 睿宗旦改景云(高宗第八子。初封豫王。武后废中宗而立为帝者。七年而废封相王。寿五十五。立隆基为太子。
佛祖历代通载 第十三卷
  嘉兴路大中祥符禅寺住持华亭念常集
  唐
  (一 庚戌) 睿宗旦改景云(高宗第八子。初封豫王。武后废中宗而立为帝者。七年而废封相王。寿五十五。立隆基为太子。任宋璟姚崇为政。帝妹太平公主恃功专横。在位三年)
  (壬子) 初改太极又改廷和又改先天(七月传位太子)
  (二) 先天元年。三十三祖惠能大师示寂。姓卢氏。其先范阳人。父行瑫。武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。遂占籍焉。三岁丧父其母守志掬养。及长家贫。师樵采以给。一日负薪至市中。闻客读金刚经。悚然问客曰。此何法。得于何人。客曰。此名金刚经。得于黄梅忍大师。归告于母以为法寻师直抵黄梅。忍大师一见默识之。后传衣法令隐于怀集四会之间。仪凤元年正月八日届于南海。及返曹溪雨大法雨。一日示众曰。诸善知识各各净心听吾说法。汝等诸人自心是佛。更莫狐疑。外无一物而能建立。皆是本心生万种法。故经云。心生种种法生。心灭种种法灭。若欲成就种智。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。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。于诸法中不生憎爱。亦无取舍。不念利益成坏等事。安闲恬静虚融淡泊。此名一相三昧。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。不动道场即成净土。名一行三昧。若人具二三昧。如地有种能含藏长养成就其实。一相一行亦复如是。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。汝等佛性譬如种子遇兹沾洽悉得发生承吾言者决获菩提。依吾行者定证妙果。师说法度人。往来学者尝逾千数。明年七月辞归新州故宅国恩寺。其徒泣曰。师归当复来不。师曰。叶落归根来时无口。又问。师之法眼何人传受。师曰。有道者得无心者通。至国恩寺。以八月三日示众曰。吾受忍大师衣法。今为汝等说法不付其衣。盖女等信根已熟决定无疑。堪任大事。听吾偈曰。心地含诸种。普雨悉皆萌。顿悟花情已。菩提果自成。复谓众曰。其法无二。其心亦然。其道清净亦无诸相。女等不用观静及空其心。此心本净无可取舍各自努力随缘好去。吾涅槃时至珍重。即跏趺而逝。于是山林变白鸟兽哀鸣。彩云香雾连日不开。既时广州都督韦据率韶新二郡官吏。迎奉全身归于曹溪宝林寺建塔。真身今尚存焉。旧唐史曰则天闻神秀名诏至都。肩舆入殿亲加跪礼。敕当阳山创度门寺以旌其德。时王公已下及京城士庶。闻风争来谒见。望尘拜伏日以万数。初神秀与惠能同师弘忍。而行业相埒。及忍卒能住韶州广果寺。韶阳山中旧多虎豹。一夕去尽。远近惊叹咸归伏焉。秀尝奏则天。请召能赴阙。能固辞。秀复自作书重邀之。能谓使者曰。吾形貌矬陋。北土见之恐不敬吾法。又先师以吾南中有缘。亦不可违。及中宗召之。竟不度岭而卒。天下散传其法。谓秀为北宗。能为南宗
  (三 癸丑) 玄宗隆基改开元(睿宗第三子。嬖杨贵妃。为道士。曰太真。帝初用姚崇宋璟为相治平。晚年耽湎淫佚。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。安禄山为将致乱。几致亡国。二十九即位。寿至七十八岁。至上元元年崩。葬泰陵)
  (四 甲寅) 二年十月十七日。永嘉玄觉禅师示寂。姓戴氏。丱岁出家。博贯三藏精天台止观圆妙法门。与东阳策禅师偕谒六祖。师至振锡绕祖三匝。祖曰。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。大德自何方而来生大我慢。师曰。生死事大无常迅速。祖曰。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。师曰。体即无生了本无速。祖曰。如是如是。师乃具威仪参礼。须臾告辞。祖曰。返太速乎。师曰。本自无动。岂有速耶。祖曰。谁知非动。师曰。仁者自生分别。祖曰。女甚明得无生之意。师曰。无生岂有意耶。祖曰。无意谁当分别。曰分别亦非意。祖曰。善哉善哉。少留一宿。时谓一宿觉。及回学徒奔萃。着证道歌一篇。梵僧传归天竺。彼皆钦仰目为东土大乘经。又着禅宗悟修圆旨十篇及观心十门。并盛传于世
  (五 乙卯) 三月八日。玄宗遣礼部郎中张洽。赍诏诣当阳山。起沙门一行赴阙。行以再命不许辞赴之。有旨安置光泰殿。帝数访以安国抚民之要。行启陈无隐。未几永穆公主出降。诏依太平公主故事优厚发遣。行谏以为高宗末年唯有一女。所以特加优礼。而太平竟以骄僭得罪。不应引以为例。帝纳其言。遽追敕但依常礼。其忠谏多类此。或谓行优于忆诵。帝一日命出宫籍示之。行阅毕。令内侍执本对帝复之。不差一字。帝惊异顾谓左右曰。圣人也。自是频召咨质佛心之要。行雍容启沃圣眷日隆。天下之人。以帝从之问道。称为天师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