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建筑特点
 
	洗石庵
 洗石庵坐落在桂平县西山风景管理区,是国务院确定的汉地佛教全国重点寺院。始建于清顺治三年(1646),康熙三十八年(1699)建成。雍正、乾隆两代都曾修葺。嘉庆十四年(1809)重建。 洗石庵建筑面积1021平方米,有庵门、经堂、佛堂三进堂,层次分明,玲珑多姿。屋顶、屋脊、殿内柱身、梁枋、顶棚、门窗、花格等都十分精制,极富南方特色,是目前广西境内保存最完整、最华丽的寺庙之一。洗石庵山门墙壁上嵌有清朝重修时的两块石碑。门两旁石柱上刻有对联一副:"天竺俯江流到眼睛岚归爽气,云山经雨洗奇石点头也思灵。"经堂为三开间的楼房,屋顶为硬山重檐,覆金黄色琉璃瓦。楼下供佛像,上为方丈室。经过两旁的石阶上到佛堂。佛堂为一层三开间大殿,外檐柱为整条石柱,内为红漆木柱,下基为宝瓶型石柱。
 洗石庵四周风景优美,名胜众多。庵前有唐代建的李公祠。庵后有清朝建的龙华寺及李宗仁建的飞阁。还有乳泉、史隐洞等名胜。西山的古松挺拔俊秀,西山的巨榕蔽日参天,西山的泉水清甜入脾,西山的瀑布洁白如练,优美的自然风景给游人以更多的享受。
 编辑本段
 建筑结构
 
	洗石庵
 洗石庵的建筑结构风格大体和李公祠相妨,为一进三间、三进,依由顺序而建。踏进庵门,在前殿的廊柱上,有孙中山先生的秘书邹鲁与孔文轩撰写的“九十字”长联。文曰:苍梧偏东,邕宁偏南,桂林偏北,惟此地前列平原,后横峻岭,左黔右郁,汇交廿四江河,灵气集中枢,人挺英才天设险;洗石有庵,乳泉有亭,吏隐有洞,最妙处茶称老树,柳纪半青,文阁慈岩,掩映十八罗汉,游踪来绝顶,眼低层塔足凌云。殿内供奉着“四大金刚”的塑像,即“四天王”。东方持国天王,身白色,持琵琶;南方增长天王,身青色,执宝剑;西方少目天王,身红色,右手持伞,左手持银鼠。塑像形容威猛,栩栩如生。走过天井,中殿(第二进大殿)的廊柱上有副对联。文曰:
 洗石庵对联
 石抚旧因缘,重洗如来新面目;
 尘藏今世界,永留不朽占鬃眉。
 中殿楼下、大厅中间的佛龛上,供奉着弥勒佛的塑像;殿内正壁、靠后门的两旁,各有一长玻璃橱,每个玻璃橱内陈列着二十二尊精美绝伦的陶瓷佛像;南北两壁各有“大悲咒”石刻佛缘四十四幅,画笔工整精细,形象逼真。
 大殿内对联
 大殿内,弥勒佛肥头大脑,大腹便便,坦胸露肚,喜笑颜开,左手提着一串佛珠,右手拿着一个布袋,神态滑稽,游客见了,无不嫣然而笑,他的两旁有一副对联:方曰:
 大肚能容,容天下难容之事;
 慈颜常笑,笑世间可笑之人。
 中殿原屏风圆柱上对联
 中殿原屏风圆柱上,有前中国佛教协会长、著名书法家赵朴初的一副对联。文曰:
 自知心是佛;
 常以戒为师。
 中殿的后门联,为上海龙华寺明晰法师之作。联曰:
 翠竹黄花,尽含袒意;
 青山绿水,全露法身。
 中殿楼上对联
 中殿楼上,原是禅堂和前住持释宽能法师、释昌慧法师的居室。禅堂中壁柱上挂着全堂佛像图。下有一张香案,案桌上供奉着西方“三圣”等佛像。像坛上张贴着日本天王赠送的“四大金刚”佛照片,照片两旁有一副对联。文曰:
 西山绿竹千年秀,
 南海莲花九品香。
 中殿后楼的走廊,供奉着韦陀雕像。韦陀身穿武服,手执金刚杵,立于大雄宝殿前、弥勒佛之后,正对着释迦牟尼。雕像两旁有一副对联。文曰:
 玉杵降魔,道通一无;
 金身护法,光辉群生。
 走出中殿后门,有一个清幽的天井,井中有水池,池中爬伏着一只千年“老龟”。游人向老龟投掷、祷图“如意吉祥”的镍币,池底一片银白,闪光发亮,别有一番情趣。水池正面的彩壁上有“喷水龙”,口中吐水喷雾,叮咚作响,如丝竹管弦,赏心悦目。旁有一副对联。文曰:
 忍一时,风平浪静;
 让三分,海阔天空。
 殿前走廊的石柱上对联
 沿着石阶往上走,过桂花树下,仰观大殿有一匾额,上书“大雄宝殿”四个大字。殿前走廊的石柱上,有一副对联。文曰:
 听来暮鼓晨钟声声觉悟;
 对此禅灯宝像面面圆光。
 大雄宝殿有门联一副。文曰:
 梵字庆重光,楼引莘萃善信;
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