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九卷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初分摩诃萨品第十三之三 尔时,具寿舍利子问满慈子言:“云何名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?” 满慈子言:“舍利子,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乘布施波罗蜜多,不得布施,不得布施波罗蜜多,不得施者,不得受者,不得所施物,不得所遮法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乘布施波罗蜜多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乘净戒波罗蜜多,不得净戒,不得净戒波罗蜜多,不得持戒者,不得犯戒者,不得所遮法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乘净戒波罗蜜多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乘安忍波罗蜜多,不得安忍,不得安忍波罗蜜多,不得能忍者,不得所忍境,不得所遮法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乘安忍波罗蜜多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乘精进波罗蜜多,不得精进,不得精进波罗蜜多,不得精进者,不得懈怠者,不得所遮法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乘精进波罗蜜多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乘静虑波罗蜜多,不得静虑,不得静虑波罗蜜多,不得修定者,不得散乱者,不得定境界,不得所遮法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乘静虑波罗蜜多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,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乘般若波罗蜜多,不得般若,不得般若波罗蜜多,不得修慧者,不得愚痴者,不得过去、未来、现在法,不得善、不善、无记法,不得欲界、色界、无色界法,不得学、无学、非学非无学法,不得见所断、修所断、非所断法,不得世间、出世间法,不得色、无色法,不得有见、无见法,不得有对、无对法,不得有漏、无漏法,不得有为、无为法,不得所遮法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乘般若波罗蜜多。舍利子当知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“复次,舍利子,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为遣修故修四念住,为遣修故修四正断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等觉支、八圣道支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为遣修故修空解脱门,为遣修故修无相、无愿解脱门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为遣修故修四静虑,为遣修故修四无量、四无色定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为遣修故修布施波罗蜜多,为遣修故修净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、般若波罗蜜多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为遣修故修五眼,为遣修故修六神通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为遣修故修佛十力,为遣修故修四无所畏、四无碍解、大慈、大悲、大喜、大舍、十八佛不共法、一切智、道相智、一切相智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为遣修故修内空智、外空智、内外空智、空空智、大空智、胜义空智、有为空智、无为空智、毕竟空智、无际空智、散空智、无变异空智、本性空智、自相空智、共相空智、一切法空智、不可得空智、无性空智、自性空智、无性自性空智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“复次,舍利子,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如实观察菩萨摩诃萨但有假名施设言说,菩提及萨埵俱不可得故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“若菩萨摩诃萨以应一切智智心,大悲为上首,用无所得而为方便,如实观察色但有假名施设言说,色不可得故;受、想、行、识但有假名施设言说,受、想、行、识不可得故。舍利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为欲利乐诸有情故乘于大乘。 |